据环保部最新报道,以前较少被关注的噪声污染,如今已成为环保投诉的一大主体,这的确值得反思。治理城市噪音污染,刻不容缓,对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渴望安静环境 噪声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四分之一城市在噪音污染中沉沦
城市人群的工作节奏决定了生活的喧嚣,也决定了人们对于城市安静环境的渴望。大到飞机、汽车,小到空调、电视的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无时无刻不在侵扰大家的耳朵。上下班早晚高峰期,汽车拥堵在造成大气污染的同时,也导致了噪音污染。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噪声时代,特别是在城市,无数人不得不忍受其中。近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
2016年相关部门共收到环境投诉119.0万件,其中噪声投诉52.2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43.9%。各类环境噪声投诉中,工业噪声投诉占10.3%,建筑施工噪声投诉占50.1%。在建筑施工噪声投诉中,夜间施工噪声投诉占90.5%。全国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约40%的城市夜间噪声超标。
科学研究证明,噪声污染同空气污染一样,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因此,环境保护不单单是指治理空气污染,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也必须纳入其中。
噪声污染治理最后一公里难打通
尽管早在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就有涉及到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内容,且这些年来关于噪声污染的法律体系在逐步地健全,环保部门对噪声问题的监控和防治也在不断加大力度。但截至目前,仍有有报道称,不少群众反映,有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噪声问题,却有投诉无门之感。
据分析,噪声污染难治理的另一大原因,是执法难和处罚标准低。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若要处罚,噪声分贝值就必须超过标准值,但检测噪声由环保部门管,而在其检测时,商家往往会把音量调小,造成数据采集不准,处罚遇难。而在白天,测出来的噪声分贝值,不仅包括商业噪声,还包括来往车辆等其他生活噪声。尽管我国一系列法律已明确规定限制社会生活噪声污染,但违法成本太低,起不到威慑作用。
综合看来,我国噪声污染问题相对普遍,国家治理的力度很大,但是社会大众参与噪声防治的积极性尚未被全面调动起来。仅仅靠政府部门的一头热,我国噪声污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将难以打通。
形成社会合力共创安静生活环境
由此,要改变噪声污染治理难现状,必须形成合力,明确监管职责,同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噪声污染是一件关系到百姓福祉的大事,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解决。如此,才能还城市居民一个安静空间。
人们要有意识地远离噪声,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时,除关好窗户,还可考虑佩戴防护耳塞,减轻伤害;避免以噪抗噪,如戴耳机大音量听音乐等,长时间戴耳机可造成听力损伤,平时使用也应保证音量不超过60分贝,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