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关于世静 经典案例 技术分享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苏州噪声治理
 
      技术分享
标准法规
前沿技术
治理方案


 
 
   治理方案
电梯导轨噪声治理的五大误区
发布时间:2020/9/29    已浏览[679]次
一、把导轨噪声理解为风压活塞效应
高速电梯运行速度较快,运行时存在较大的井道拉风效应,因此很容易因为感观上的误觉错把电梯噪声理解为井道风压原因引起,也由此导致电梯噪声治理措施围绕着如何降低井道风压活塞效应而开展(比如说,对井道加出风口或扩散措施等)。所谓的降噪措施只能一定程度的降低井道风速效应,但并不能除低导轨振动通过墙体向相近住户室内的传递,因此并无明显的降噪效果。而这种降措施却甚至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吸声与隔声措施以150160/平方计算,20层的井道降噪费用要近10万元)。
二、简单的把电梯导轨噪声理解墙体隔声
我们一直强调噪声治理应对噪声源作科学的分析,才能对症下药。但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会简单的把电梯噪声理解为墙体隔声,在业主投诉急需解决时乱求医。一些降噪治理公司基于销售的驱动下,默认并鼓吹所谓的电梯井道隔声系统,甚至鼓吹说能把墙撞击声降低10-20分贝。由于隔声与减振是两种不同的技术应用,因此实际上所谓的“井道隔声系统”是牛头不对马嘴,并不能解决导轨振动问题。就电梯导轨噪声源分析,空气声均在65分贝以下,而一般井道用的200-240厚混凝土墙隔声量都会在50分贝以上,就墙体隔声性能而言,是完全可以满足空气隔声要求的。我们曾在多个电梯井道内侧增加一相当于电梯运行噪声级别的噪声源(约65-70分贝),并在相邻住户室内进行墙体空气隔声测试,结果显示噪声源对墙体另一侧的室内并无明显影响。
三、双混凝土井道墙体设计
近年来在,我们看到上海等地的公司为解决电梯噪声难题而提出的双混凝土墙体设计。这种设计的产生是因为电梯厂家基于担心电梯高速运行时噪声大影响相近住户,从而向开发商提出了井道墙体隔声的要求。而开发商基于对以往的一些治理失败经验后采取从建筑设计本身的突破。从声学原理分析,双混凝土的确存在降噪的积极作用:其一是双墙体结构使井道墙体隔声性能大大加强;其二是双墙体使振动媒介质的质量和面积增加了一倍,在振动源一定的情况下,振动肯定会减小。但经济效益来看,双混凝土墙体设计需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除每层牺牲近3-5个平方的套内面积外,还要付出一倍以上的井道建筑成本,因而双混凝土墙体设计绝非最科学的办法。
四、轻质砖框架井道墙体结构
基于建筑成本的考虑,一些轻质砖框架井道墙体结构较为普遍应用,特别是房价相对较低的二、三线城市。这种电梯井道结构虽然建造成本上比混凝土墙体节约了成本,但却会造成电梯噪声传递更快,导轨噪声会更大程度上影响相邻住户。以案例收集数据来看,轻松质墙体井道结构比混凝土墙体结构至少大4-6分贝。电梯本身的振动源是固定的,振动传递到被振动媒体上(即井道框架)的面积和质量却小近几倍。因此,电梯导轨振动在框架内传递肯定将更加明显。如果井道墙体的轻质砖本身存在隔声不良或施工工艺等漏声情况,噪声问题将更加严重。由此可见,这种井道墙体在节约建筑成本的同时,将要以电梯噪声作为代价。
五、 “非常规手段”(如电梯降速等)
我们之所以称之为“非常规”手段,是因为治理需要作出功能上的牺牲,比如说“电梯降速”(即降低电梯运行速度)。噪声的本身来源于电梯高速滑行振动,将电梯速度降低,振动自然就减少了。但电梯与汽车不同,其主机的啮合是根据电梯额定速度匹配的,因此降速不适宜超过10%,否侧可能会对电梯主机造成损伤;且降速后,首层到顶层运行时间由原来的25秒变成35秒,处理不好也会引起住户对电梯运行效率的投诉。

 
版权所有:上海世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愚园路168号环球世界大厦A座25楼